2025年初,总统特朗普表示正在计划对中国制造或涉及中国制造的商船船队,征收高达150万美元的港口停靠费用。
尽管提案意在重振美国本土造船业、重塑战略制造能力;但在美造运力严重不足的现实下,这究竟是一项产业扶持政策,还是一记直接打在出口航线上、封锁自家出海口的重拳?
以港口费用为手段扶持本土产业
特朗普阵营所拟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透过设置
高额港口成本,
迫使出口商放弃使用中国建造或营运的货船,转而选用美国造、美国旗的本土船队。(
finance.sina)
该草案还附带比例性要求:未来每家出口企业至少需将20%的货运交由美造船舶运输,否则将面临行政限制或法律风险。
然而,在当前全球贸易体系中,运力控制权大部分集中在亚洲(尤其是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商品要走出去,几乎都绕不开这些国家的造船与航运生态。一旦政策生效,不只中国的船进不了美国,美国的货也出不了国。
但如果特朗普要切断的,就是这种不可控的依赖呢?即使出口放缓、订单流失、农矿能源行业短期受损,也在所不惜。
未来的经济冲突形态更像资源与物流封锁战,谁控制船、谁控制港、谁决定能不能出货,本身就是新地缘政治的基石。在美方看来,高度依赖外部运力的状态本身就构成了风险。(
国际船舶网)
美国船队难以承接出口需求
2024年全球交付的船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由中国船厂建造的,而美国现役悬挂本国旗帜的商船仅约180艘,其中真正由美国制造者更是寥寥无几。2024年全美商船新建数量不足20艘,远无法满足出口每年超过18,000艘次的船运需求。(
guancha)
并且,多数船东与出口商反映,目前美国缺乏必要的港口调度能力、工程船型多样性与海员供给体系,无法支撑强制本土优先的政策落地。政策若是直接上路,许多产业都将陷入找不到可用船只的境地,会严重影响出口链条稳定性。
不过,无法做到航运脱钩、摆脱“低端产业外包—高端出口依赖”的循环,制造业回流就永远是空有产能没路径的理想。美国正急需配套的本土船舶制造、运输、保险、港口调度系统成长。
多条出口航道同步受阻
虽然政策尚未正式落地,市场已经提前做出反应。
- Xcoal Energy & Resources 在3月致函美国商务部,指出因政策预期,船东已停止报价未来航次运费,煤炭出口调度陷入瘫痪。
- 若政策执行,60天内煤炭出口就将中断,交付成本上涨35%,美国在全球煤炭市场失去竞争力。潜在订单损失上看1,300亿美元。
- 农业、石油、液化天然气出口也面临类似风险,多个行业协会已向美政府递交反对意见。西维吉尼亚与伊利诺伊矿区已启动裁员准备,农业企业也开始应对潜在违约潮。
甚至连特朗普政府的贸易调查报告,也被《华盛顿邮报》批评为对航运生态一概不知。政策很可能促使航运联盟调整航线避开美国港口,转向墨西哥、加拿大,最终对美国本土码头造成反噬。且让大型港口像疫情期间那样出现大规模拥堵。
制度性脱钩的中长期风险
- 若强推政策,美国面临的不仅是货物运不出去的问题,更是以下几项系统性风险:
- 失去物流整合能力:全球远洋运力95%以上由中日韩掌控,脱钩将使美国出口脱离主流运输系统;
- 引发对等报复:中国或将以关税、航权、进口审批等方式反制;
- 违背WTO原则:高额港口税可能构成歧视性壁垒,触发国际争端,损害美国贸易谈判地位。
特朗普团队显然不是没意识到这些代价,而是选择了正面承受。或许他们押注的正是美国建立一套由自己控制的物流主干,而不是继续依赖亚洲主导的海运秩序。
真正可行的路径:激励替代封锁
从产业角度看,这项政策显然不合理。若重建美国造船业确属国家战略需求,应聚焦于底层能力建设,比如:
- 财政激励: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美造船厂扩产、技术升级
- 渐进配额制度:给予出口商过渡期,引导而非强制调整运力
- 多边互认机制:与欧日韩建立友岸造船联盟,扩大非中选项
- 重建海员与物流系统人才储备:解决人力短缺与调度瓶颈。
但如果美国真的铁了心要这么干,全世界有谁准备好了?究竟靠行政又是否真能强制断开市场?
答案恐怕要在接下来的数月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