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总统特朗普重启关税战,宣布将对全球范围内的进口商品征收新一轮关税,并对与美国存在逆差的国家加收更高税率。关税升级行动迅速引发了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的系统性震荡。
不仅是经济学家,就连IMF与高盛也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关税不确定性,正在削弱全球增长动能,可能导致全球复苏节奏被彻底打乱。
究竟哪些商品会最先受到影响?普通消费者该如何应对?企业又该如何调整策略?
一、特朗普关税再起,谁是下一个目标?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发布声明,宣布将对所有进口商品统一加征10%基础关税,并对与美国存在贸易逆差的约60个国家额外加征对等关税,
其中对中国商品征税总额高达54%。(bbc)
但这份政策声明,仅附上了名目:“国家安全与公平贸易”为由。具体哪些品类会被加税?何时开始?如何执行?,白宫只承诺几周后才能公布完整清单。
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成为冲击市场信心的主要变量。
因为企业不知道该不该下订单,不知道货物流进来的时候成本是不是已经被推高;投资人也不敢拍板中长期配置,因为不知道利润模型会不会突然失效;而各国政府更无从应对——连征税对象都不清楚,难以制定反制或修正策略。
二、市场反应迅速:信心下降、避险升温
关税消息发布当天,道琼斯指数下挫近600点,标普500跌至三个月新低。企业盈利预期下调、跨境投资延迟、制造业信心指数同步回落,成为政策冲击的第一轮体现。
美国制造业协会也发出紧急声明,直接指出“未说明清楚的关税调整,将令中小企业难以订价、难以履约”。
而当企业开始犹豫、市场开始观望、资本开始撤退,一轮完整的收缩周期其实已经启动。
三、通膨风险再起,政策操作空间受限
此轮关税加码,属于输入型通膨冲击。这类加征进口税的措施,直接推高的是消费品、原材料、零部件成本,最终还是会层层叠加到终端价格上,让整个通膨下行节奏再度被打乱。
高盛模型预测,若税率全面落地,美国CPI将在2025年下半年重新回升至4%以上。可能迫使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更久时间,甚至可能中止原定的降息节奏。
一旦利率长期维持高位,融资压力重新上升,房地产、信用市场、科技股全都会跟着吃紧。
更关键的是,这不会只发生在美国。IMF已经提醒:如果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要对抗通膨,那各国央行会被迫同时收紧政策——同步紧缩的后果,就是资金从高风险市场迅速撤出,全球信用流动性迅速收缩。
四、全球反制开始,供应链成本攀升
就在特朗普宣布新一轮加税后,中国、欧盟、日本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出表态,称将根据WTO规则采取反制措施。
其中,中国宣布将对包括牛肉、大豆、天然气、光伏组件等美国产品加征34%的报复性关税。针对的正是美国出口链条上的高敏感品类。
首先感到阵痛的,当然是跨国制造企业与出口依赖型行业。关税一旦成型,它不仅改变价格结构,更打乱了整个以成本最优为中心的供应链逻辑——从哪里最便宜转向哪里不容易断。
尤其像农产品、能源、化工、汽车、电子这些板块,本就是靠规模和精算效率驱动。一旦流程中断,重建成本不仅高,而且慢。
五、增长下修、信心动摇
据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乔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3月31日接受路透采访时指出,特朗普持续升级的关税政策已成为拖累全球经济成长的关键不确定性因子。(
news.cnyes)
近期数据已显示消费者和企业信心正在减弱,虽然目前的冲击不大,但也足以促使IMF对2025年全球增长预期做出小幅度修正了。
4月底IMF将发布最新经济展望更新报告。而根据1月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被上调至3.3%,其中美国增长预测从2.2%提升至2.7%。部分投资机构认为若贸易摩擦持续,经济陷入类衰退状态的几率超过30%。
而在财政空间受限、全球多国需再融资的背景下,若贸易摩擦推动通膨回升、利率维持高位,也将对新兴经济体造成二次打击。
六、不同角色该怎么应对这波政策冲击?
📦 对企业:
- 提前规划供应链多点部署,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
- 合理储备库存,规划定价模型应对关税波动
- 控制现金流风险,避免过度扩张带来的杠杆风险
💼 对投资人:
- 减少对高波动资产(如成长股、出口导向ETF)的暴露
- 增配抗通膨与稳定性强的资产类别,如TIPS、美债、REITs
- 考虑布局低关税区(东南亚、墨西哥)的机会型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