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回复: 0

从没想过走?美企七成不脱钩,中国依赖竟越来越深

[复制链接]

131

主题

2

回帖

78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83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没想过走?美企七成不脱钩,中国依赖竟越来越深

MU 2023 (530 × 330 px).png
脱钩喊得再响,美企却没走?!

虽然美中政府不断强调“脱钩”,接连推出关税、制裁、审查等措施,但最新调查却发现,美国企业的实际动作大不相同——超过六成仍计划维持,甚至扩大与中国的合作。暴露出现实经济与政治叙事之间的巨大落差。

而究竟为何多数企业都把中国视为当前最大的风险来源,还坚持不走?是被困住了?还是看到了其他机会?

一、合作仍是主流:脱钩言论未改企业布局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的美国商会基金会调查结果,在近200家接受访谈的美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仍倾向维持现状或增加与中国的合作。(cn.wsj

不仅掌握企业战略法务风向的企业法顾问协会中,有超过六成受访者表达会维持或增加在中国的业务。就连代表传统精英企业的美国商会成员,也有近七成明确表示相同态度。

中小制造商到全球品牌都一致判断:即便外部政治风声鹤唳,他们的经营逻辑还没找到替代中国的现实路径

在供应链全球重构仍未完成、替代市场尚未成熟的过渡期内,离开中国并不现实,反而容易让企业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风险意识激增
但企业对中国的风险认知正在迅速上升,而且是明确、集中的担忧。在美国商会的56位高层中,有83%点名中国是他们最担心的风险区域,甚至比战火不断的俄罗斯还高。而在企业法顾问协会的165位受访者中,也有近七成表达了类似观点。

强烈的担忧源于一系列具体政策不确定性:(secrss)(voachinese
  • 中美贸易摩擦可能造成的出口管制、加征关税等反制措施
  • 中国政府不断强化的国家安全政策,让外企面临突袭调查、数据审查的高压环境
  • 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也成企业风控清单上的常驻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担忧不再只是如果发生这种遥远的假设,而是已经体现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很多公司正开始调整风控模型,重新评估市场配置与合规机制。

三、为何无法抽身?结构性依赖
尽管企业对中国的风险认知持续升高,但真正让它们迟迟无法抽身的原因,并不在于意愿,而在于现实掣肘太强。面对复杂的运营环境,许多企业其实早已算过这笔账:从中国完全撤出,几乎等于拆掉全球经济架构中核心的支点

答案在于中国的结构性角色:
  • 拥有全球最完整、最集中的制造业产业链
  • 效率与规模兼具的生产体系,在大多数替代市场仍找不到对等水平
  • 拥有庞大且仍具增长潜力的中产阶层消费市场,是不少美国品牌营收的关键来源
  • 劳动力成本虽然上涨,但在基础制造领域仍维持全球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的Meg Rithmire教授亲自访问60位跨国企业高管,并指出,美企正致力于去风险(De-risking),而非去中国(De-China)。(worldjournal

因为企业都知道,如果现在强行撤出中国,成本太高、供应链跟不上、客户可能也会流失。与其不顾一切地与中国脱钩,不如想清楚如何安全地留下来

四、企业正如何调整?
虽然美企还没离开中国,但很多公司早在背后默默做准备。他们的目标不是完全脱钩,而是尽量把风险分散、把操作空间拉大:

  • 供应链多元化(China + 1)不少企业开始在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地设立第二条生产线,不为了立刻转移,而是一旦出问题,能马上切换供应来源。
  • 业务分区运营 很多公司把对华业务当成一个单独运作的单位,比如子公司或独立利润中心,避免牵连到全球总部或其他市场的正常运作。
  • 法律合规演练 越来越多公司跟律所合作,提前演练像突击检查、数据要求、限制出境等突发事件怎么处理。

反映出一个清晰趋势:企业不再押注某个国家能一直稳定,而是开始为随时有变局做系统化的准备。

五、脱钩不现实,调适成常态
脱钩虽被视为政治上可见的选项,但在企业经营逻辑中并非主流选择。美企当前的主轴更接近调适战略。

对投资人或跨境经营者来说,不能只听官方喊话就下判断,而要看企业实际在做什么:
  • 别只看新闻头条,要看企业在布什么局
  • 持续追踪政策变化。中美之间的博弈增加到了法规细节、数据监管、地方性限制上。
  • 全球布局必须分散风险。未来合作模式要能随时切换、不中断,不能只靠某一个国家或市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