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州多个城市接连爆发以装修为名的连环诈骗案。受害者原本期待新居装修完工,迎来的却是恶意破坏、假工伤索赔,甚至持续骚扰。初步统计,已有超过12位受害者,遍布尔湾、奇诺、罗兰冈、旧金山等地,累计损失超过55万美元。
表面上,这只是典型的诈骗案件;但其实也反映出三股值得高度关注的趋势:诈骗模型正在向场景化、伪专业化、类组织化演进;且平台与监管机制存在系统性滞后;而业主风险识别机制严重缺位。
一、骗局是如何展开的?
这些诈骗者擅长伪装,通过社交媒体(如小红书)展示专业,用低报价、短工期、全能服务吸引关注。在迅速取得信任,取得钥匙后,才开始实施计划,比如:故意剪断电线、毁坏水管、停工索赔,并伪造工伤,要求业主支付高额赔偿。(
worldjournal)
一旦业主拒绝,他们便以法律诉讼、房产留置权等手段威胁,甚至登门骚扰、恐吓施压。有受害者指出,诈骗者专挑法律知识薄弱、独居女性、移民等弱势群体下手,令其在恐惧下妥协私了。
嫌犯不再依靠冷冰冰的电话诈骗或虚假广告,而是嵌入真实交易场景,精准攻破三个信任节点:
- 平台信任:通过小红书等内容型平台发布精心制作的专业内容,养号伪装成经验丰富的装修达人
- 文化信任:熟悉受害者语言与生活方式,营造同是移民、有共同宗教信仰、或是懂你想法等等的文化归属感。
- 流程信任:不直接索钱,而是用看似合理的施工进程一点点转移控制权。
二、这些骗局有哪些共性?
案件虽分布各地、手法略有差异,但本质上具有强烈共性。以下几类特征特别值得警惕:
- 社交平台信任包装:诈骗者通过精心内容运营建立虚假专业形象
- 低价高效诱导:以远低于市场的报价和一人包干服务吸引下单
- 合同不清,权责不明:利用业主法律知识薄弱,规避监管义务
- 暴力拆除制造损失:蓄意破坏,令房屋处于不可用状态,制造谈判筹码
- 虚构工伤、律师威胁:套用法律术语,营造巨大赔偿压力
- 针对弱势人群:主要锁定独居女性、带孩子的单亲家庭、新移民等
三、受害者为何容易陷入困局?
总结这些案例,会发现诈骗者极有针对性地挑选受害对象。独居女性、刚来美国的新移民、带孩子的单亲家庭,往往法律知识不足、缺乏施工经验、对系统流程不熟,更容易因怕惹麻烦而让步。
更重要的是,这类诈骗并非一时起意,而是具备高度流程化与心理操控性——从信任建立、掌握钥匙、制造事故、加压威胁到逼迫赔偿,每一步都在操控受害者的情绪与判断力。
也因此,单纯依靠常识或善意无法防范,必须系统化提升识别与应对能力。
而罪犯究竟为何能在多个城市频繁得手?
- 社交平台默认内容自由,审核机制无法处理“熟人式伪专业”风险: 内容型平台如小红书、抖音,推崇分享真实生活分享,但对软性诈骗内容无监管机制。诈骗者可以不断换号、换包装,甚至利用购买关注和点赞强化自身人设。
- 政府监管仍基于施工质量而非结构性诈骗进行立案处理: 装修领域的监管通常聚焦在是否合规施工,是否有执照,但对以装修为手段实施诈骗的刑事认定门槛极高,导致受害者即便报警,也往往因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 执法成本高、跨区域调查难: 诈骗者从南加一路作案到北加,就是因为每个城市、每个警局都只能处理本地事务。骗子利用这种信息不互通的个案处理机制,反复复制相同剧本,屡试不爽。
因此,在社交信任机制高度碎片化、执法机制高度地域化的今天,这类模糊边界型犯罪正好踩在了监管盲区。
四、从源头避免陷阱
若你计划进行家庭装修,尤其是首次接触独立承包商,请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 签约前:不被表象打动
- 查验执照与口碑:承包商必须拥有加州合法执照(CSLB),可查验证号与投诉记录
- 社媒内容≠专业能力:真实案例需匹配实际工期与质量,谨防“养号骗局”
- 不要只比价格:过低报价通常存在偷工减料或后期加价空间
2. 施工中:保持主动权
- 不要提前交钥匙:必要时可选择安装摄像头、临时性在场监督
- 分阶段付款:明确付款节点与工程验收标准,控制节奏
- 任何异常立即问责:发现破坏或造假,立刻拍照、录像并中止施工
3. 遇到恐吓:依法反击,不退让
- 保留所有证据:包括聊天记录、施工照片、付款单据、合约副本
- 别被律师函吓住:假律师、空口威胁常用于心理战术
- 报警是唯一正解:有任何恐吓行为,应立即向当地警局报案并寻求法律协助
五、业主建立自我机制
装修诈骗早已脱离了传统劣质施工或合同纠纷范畴,本质是披着专业外衣的敲诈行为,精准操控用户对专业的依赖与对冲突的回避心理。受害者往往是首次接触美国装修市场、缺乏经验与法律支持的业主。
虽然完全杜绝并不现实,但业主在心中建立好自我防范意识,依然可以有效筑起防线,将风险前置于决策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