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线畅通了,为何货却迟迟到不了?
2025年第一季度,跨太平洋主干航线运价骤降,港口装卸恢复常态。全球供应链看似终于松了口气,但仓库排队爆仓、卡车调度混乱、履约成本持续高企,从仓储到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仍严重受阻。
与此同时,整条北美链条的物流路径与风险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变。企业究竟能如何布局下一步?
主干航线价格下行
2025年第一季度,跨太平洋航线运价出现明显回落。受节后出货淡季与节前集中备货影响,美西航线平均即期运价同比下降近50%,美东航线亦呈现类似幅度的回调。
但这轮价格下跌,并非真实需求疲软所致。而是春节前大量提前备货、避险出货,导致节后空档期运力过剩的假象。
此时贸然集中出货,未必是好时机。
虽然目前美国主要港口的罢工风险解除,但物流链条末端的关键问题仍未解决:仓储积压未清,司机供给紧张,地面运力成本高、响应慢,仍是制约交付效率的瓶颈。
亚马逊第三方物流数据显示,一季度美国部分大区的FBA入库周期仍长达10天以上。
根源在于:
-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招聘难度增加。
- 城市物流土地稀缺,新增仓储设施缓慢。
- 卡车司机短缺问题未根本缓解,成本居高不下。
且当前东海岸及墨西哥湾港口虽已有所恢复,但装载率仍低,说明需求没完全跟上,短期运价还有下探可能。
如果此时盲目追低发货,一旦大量货物集中到港,反而可能踩中到港即爆仓、尾程难配送的陷阱。
产能布局重组
在履约链条持续承压的同时,上游制造环节也正发生结构性转移。
2025年第一季度,为应对美方可能启动的新一轮对华关税措施,中资企业将产线迁至墨西哥、规避关税壁垒的趋势明显提速。
来自深圳、东莞的制造商在提华纳、蒙特雷等地设厂,优先布局电子、家电、组装类产品,对现有的货运流向与物流节点造成了一定影响。
而原被视为中国产能替代地的越南,受制于特朗普政府近期施加的46%高关税,3月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1%,海运份额更是同步萎缩。
对不同类型企业而言:
- 中国工厂: 更关键的问题将是:如何进入墨西哥供应链的上游。例如提供零部件预加工、模组设计、设备与工艺输出等能力,以实现间接绑定本地整机制造企业,提升抗关税能力。
- 北美品牌方: 墨西哥代工短期具成本优势,但质量与交付能力仍处于建设期。不能照搬对中国制造的管理经验,应尽早建立本地的品控机制与履约节奏,防止因切换产地而引发履约风险。
- 物流与仓配服务商: 建议提前关注墨西哥北部工业区的仓储、清关与配送能力布局,寻找服务延伸的新窗口。
中国出口优势何在?
虽然制造外移仍在进行,但中国并未失去全部出口优势。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甚至同比小幅增长0.8%,对欧洲、中东、东南亚的出口占比持续上升。
尤其在两类产品中,中国依然具备稳定竞争力:高端制造(如医疗设备、精密零件):依赖工艺与工程能力,短期内难被复制。以及,快反产品(如服装、新消费品):对交付速度要求高,需灵活供应链支撑的类型,中国仍有明显优势。
中国仍具出口优势,但在北美链路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如何高效衔接从中国到美洲的中长期物流节奏,将是出口企业的关键挑战。
北美货运与制造链条收缩
不可忽略的还有:受制造转移、需求放缓与运营成本上升的三重影响,2025年第一季度,货运、履约与制造相关行业累计裁员超过2.3万人,本土链条正主动收缩。
而且这并非个别领域的现象。如Chewy关闭达拉斯履约中心并裁员674人;HelloFresh全面退出德州仓储运营;Trinity Rail也削减其墨西哥工厂人力,来应对订单减少与人工成本上涨。
可见调整已蔓延至制造、轨道交通等重资产的企业,下游订单与消费需求正在降温,出口商和供应链企业应更谨慎评估发货节奏与市场前景。
下一阶段的竞争,将不只是成本控制,而是供应链的组成。企业需要思考出如何搭建一条更分散、更灵活、更具应变能力的供应链网络,才是掌握主动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