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UPSRealty 于 2025-7-17 16:21 编辑
想留住美国客户、躲开高额关税,光靠代工出口已经不够了。
越来越多外贸人开始计划在美国做制造。但想把产线搬到美国,不只是选个州、租个厂房那么简单。
要怎么利用当前美国的产业环境,真正抢占制造回流的红利?
美国制造为何接不住单?
美国制造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许多工厂仍在使用陈旧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落后。
且美国本土制造业门类不全,产业链配套不完整。高附加值、高技术的领域尚有布局,但中低端制造环节缺失。所以缺乏完整的供应链支撑,很多零部件和原材料都依赖进口。(21jingji)
而中国拥有联合国统计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早在21年每万名工人就能对应322台机器人,超过美国的274台。代表美国许多小型工厂仍依赖人工操作,使本土工厂难以快速扩大产能来满足大量订单需求,产品种类切换和定制化能力也受限。
如今美国本地厂商产能跟不上,进口又因关税受阻,本土无法生产的商品却在他国积压。
供应链新局:中国+美国+1
随着中美博弈长期化,企业不得不重组供应链原本单点依赖的模式,如今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全球建立多个生产中心。
不过,周边国家虽然承接了部分产能,但技术和产量有限,难以完全替代中国的供应能力。
据统计,2018年至2023年,中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占比已从约21%降至13%,空出的份额约有一半被墨西哥和越南填补。表面上看,美国从中国的直接进口减少了,但越南对美出口中中国制造的增加值却在大幅上升。
也就是说,美国供应链很难完全脱钩中国制造产品。
“中国+美国+1”理念也以此开始兴起。因为这样既保留了中国制造中心的成本和规模优势,又能贴近美国本土终端市场,另外的第三国(如东南亚或墨西哥)还可以作为备用或补充生产基地。
中国制造的底层优势
中国部分制造企业在自动化、柔性生产和数据调度上的实践较为成熟。进入美国市场时,也能较快复制原有的高效率生产体系。
所以,即使在美国这种高人工成本的环境,具备自动化优势的工厂依然能维持高效运作。
且中国企业大多很擅长成本控管和流程再造,能快速适应变化,推出贴合客户的新产品。
因此赴美最大难点不是生产,而是工人难招、认证复杂、审批缓慢、上下游配套缺位,导致许多企业在美国孤军奋战。
就人工成本而言,在美国建厂人工成本约为国内 4–5 倍,也并非传说中 8 倍以上,若选址得当、配套合理,依然可控。(sohu)
产业园是关键解法
对制造企业来说,真正能解决落地难的,不是找到便宜的地,而是找到一整套像之前在中国运作的生态。
因为要让外贸制造企业在陌生环境中快速扎根,就是得有整合的资源,并且能吸引大批中国制造企业入驻。
以海亮在德州打造的 1200 亩工业园为例。他们不只建自己的厂,还同步规划了供水、供电、仓储、物流、认证等配套服务,形成能直接投入生产的完整平台。2024 年初,园区里已有 11 家企业入驻,总员工数超过 450 人。(swj.sx.gov.cn)
这种园区模式有三个明显好处: 1.一步到位:园区运营方提供从选址考察、人员签证到公司成立、法律税务咨询的一系列支持。
2.产业协同:上下游企业集中在一起,配合快、成本低,出货和管理更方便。
3.争取资源:园区有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经验,能帮企业争取到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等支持。
这种抱团出海的方式能降低单个企业的运营风险和成本。若是能在美打造中国产业园,将大幅提升中国制造在美国落地的成功概率。
想真正把制造业务落地美国,仅了解产业现状还不够。税务优化、合规路径、人力成本控管,每一步都关乎长期成败。 推荐阅读本系列其他三篇: |